公元234年的时候,蜀国的头儿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了。不过好在诸葛亮在走之前,已经周密安排了整个军队的撤退计划。他还把自己一辈子的本事,什么八务、七戒、六恐、五惧这些兵法,加上诸葛连弩的制作图纸,还有八阵图的排兵布阵方法,全都教给了姜维。说真的,姜维这就算是接过了诸葛亮的军事大权,成了他的继任者。
在治理国家的事情上,诸葛亮让蒋琬、费祎、董允他们轮流来管。那姜维干啥呢?他主要在琢磨怎么在战场上打败曹魏。所以在234年到238年这几年里,姜维没发动啥大战。原因也简单,诸葛亮留给他的兵法、打仗的阵法,姜维得花时间好好琢磨、学习。
【姜维率军北伐】
公元238年以后啊,姜维就开始悄悄集结兵马,时不时地去骚扰一下曹魏的边境。到了公元240年,姜维决定动手,带着兵去打陇西。可没想到,曹魏那边的大将郭淮挺厉害,直接带兵迎头碰上,姜维一看形势不妙,就赶紧撤军了。
公元247年那会儿,姜维升官成了卫将军。就在这一年,雍州、凉州一带的羌胡人不想跟着魏国混了,转头投降了蜀国。姜维一看这机会,立马带着大军从陇右那边赶过去接应他们。这时候,他和曹魏的两个大将,郭淮还有夏侯霸,在洮西这个地方干了一仗。打着打着,胡人的头头白虎文、治无戴就带着手下人也投降了蜀国。对姜维来说,这算是打了个小胜仗。
公元249年那会儿,姜维带着军队去攻打雍州。郭淮挺聪明,用了个围点打援的法子,叫上陈泰、徐质和邓艾,他们一起去攻打曲城,还切断了交通要道和水源。姜维的军队走到牛头山时,被陈泰的大军给挡住了。结果,蜀国的句安、李歆这些将领,没办法,就投降了曹魏。
那时候,曹魏的大将军邓艾把军队安置在白水河的北边,而蜀国的将领廖化呢,就在白水河的南边守着。姜维原本想让廖化拖住邓艾,但没想到邓艾特别聪明,一下子就看穿了姜维的打算,并且他还先下手为强,把洮城给占了。这样一来,姜维没办法,只好撤退了。
公元250年那会儿,姜维又一次从陇右出兵,原本打算打下曹魏的西平,但没能成功。不过呢,他倒是说服了曹魏的中郎将郭修投降,还把人带回了川地。没想到的是,后来郭修竟然把蜀汉的大将军费祎给刺杀了,而且还真的成功了。
公元253年的时候,姜维带着兵马从石营出发,没多久就把南安给围了起来。但没想到的是,曹魏那边的大将陈泰很快就带着军队来增援了。姜维攻打南安打了好久都没打下来,而且军中的粮食也快吃完了,没办法,只能又带着兵撤退了。
公元254年那会儿,姜维把狄道给占了,还围着襄武打。徐质想反击,可惜被姜维给杀了。徐质一死,姜维就带着士气继续打,接连攻下了河关、临洮这些地方。最后,他还把河关、临洮、狄道这三个地方的百姓都带回了川中。对姜维来说,这真的是赢了一大仗。
公元255年的时候,夏侯霸因为怕受到连累,就决定投降蜀国。所以,他和姜维两个人带着军队从狄道出发,一路打过去,最后把王经给打败了,这也算是赢了一小仗。
公元256年的时候,姜维打仗时碰到了大将邓艾的阻拦,这一拦可不得了,蜀军损失特别大,死了伤了好多人。
公元257年的时候,姜维带着好几万兵马从骆谷出发,不过呢,他碰到了曹魏的两个猛将,一个是邓艾,另一个是司马望,两个人联手挡住了姜维的去路,结果姜维的大计划就没能成功。
公元262年的时候,姜维带着军队和邓艾在侯和这个地方打了一仗,结果姜维打了败仗,只好带兵撤回来。他心里头怕黄皓独揽大权,没办法,只能在沓中这个地方种地,想这样躲着点儿,别让黄皓给他使坏。
公元263年的时候,刘禅说了,他们不打了,直接向曹魏认输,这样一来,蜀国就没了。
说起来,姜维这辈子北伐了十多次,但大多时候不是打了败仗,就是跟敌人僵持不下,最后因为粮食不够只能撤退。为啥姜维老打败仗呢?按理说,他学了诸葛亮的真本事,战绩应该好起来才对。
【姜维的对手邓艾】
姜维在攻打曹魏的时候,主要碰上的难缠对手就是邓艾,像陈泰、郭淮那些,基本上对姜维来说不构成啥大问题。打完狄道那一仗,姜维想趁着势头直接往上邽冲,可惜这个打算被邓艾给看穿了,结果姜维就没能成功。
在古老的历史书《三国志》里头写着:十九年春天的时候,姜维又整顿好兵马,打算跟镇西大将军胡济一起在上邽会合。结果胡济没按约定来,姜维就被魏国的大将邓艾在段谷给打败了。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,逃的逃,死的死,损失可大了。按历史的说法,姜维这次打仗输掉,是因为邓艾早有防备,所以姜维就差那么一点儿就成功了,最后还是败了。
说起来,姜维在段谷、秦川还有阴平这些地界,都被邓艾给反击了,他也没能打过邓艾。就像在骆谷那会儿,姜维本来是占了上风的,但邓艾和司马望两人联手,死守着长城不放,慢慢就把姜维的劲儿给磨没了,最后姜维也只能选择撤军。
邓艾带着人马从陇右那边过来,直接在长城那儿扎了营。姜维呢,他跑到芒水那边,靠着山建起了营地。那边的魏将王望和邓艾,他们沿着渭水把姜维围得紧紧的。姜维多次冲出去想跟他们干一架,可王望和邓艾就是不理他。从这事儿能看出来,姜维确实是学到了诸葛亮出兵的那一套,但邓艾也没闲着,他把司马懿守城的本事也学了个七七八八。更重要的是,邓艾提前就想到了姜维会怎么做,所以姜维好几次北伐都没讨到便宜,最后还被逼得只能去沓中种地了。
公元263年那会儿,钟会、邓艾还有诸葛绪带着三路人马去攻打蜀汉。姜维拼尽全力去阻挡,但无奈邓艾这家伙抄了近路,走了阴平小道,直接杀过来。后来他又把诸葛瞻给打败了,刘禅一看这形势,吓得立马就投降了。
说起来,姜维跟邓艾打了三次架,但最后还是没能打过邓艾。
【姜维为何老是吃败仗?老将廖化临死道出真相!】
姜维带着兵马去攻打曹魏,前前后后打了十多回,但赢的时候不多,可以说是老打败仗。那为啥姜维就是打不过曹魏呢?说起来有三个主要的原因。头一个就是,姜维带兵去打曹魏,得走那条难走的蜀道,粮食啊草料啊这些后勤的东西,运起来特别费劲,经常跟不上前线的需要。
第二个缘由是,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了。根据历史记录,蜀国的兵力大概也就十万左右,还得在成都留下几千到一万的士兵来看家护院。反观曹魏呢?他们的兵马至少是蜀国的五倍多,而且曹魏的后勤保障特别迅速,压根不用担心粮食和草料不够的问题。
所以,曹魏那边根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,他们的大后方会一直不停地送粮食来,只要前线需要。但蜀国这边就不一样了,根本做不到这样。这也就是为啥姜维好几次北伐,都因为粮食不够,最后只能不了了之。
第三个缘由讲出来其实挺让人难为情的,廖化这位老将在走之前,私下里跟姜维聊过这事儿。廖化啊,那可以说是蜀国的一位老员工了,从刘备刚开始打拼那会儿,他就加入了刘备的团队,一直忠心耿耿地干到刘禅宣布蜀国结束那会儿,廖化都还在。
所以廖化给出的评价真的挺有分量的。那他当年是怎么说姜维的呢?其实历史资料里早就写明了:就是说啊,如果军队不收敛,最后肯定会自己惹火烧身,姜维就是这样。他的智谋比不上敌人,兵力又比敌人少,还总是不知足地一直北伐,这样能成功才怪呢。这些话都是廖化在姜维多次北伐都没结果后,直接跟姜维说的。廖化想表达的意思很直接,就是说军队如果不懂得收敛,最后肯定会自己遭殃。
廖化的话其实就是说,咱们别再想着继续北伐了,因为蜀国和魏国的兵力差距实在太大了。他又接着讲,咱们的智慧比不上邓艾、司马昭他们,兵力还比他们少,又不懂得节省使用,这样下去,怎么能站稳脚跟呢?恐怕连自保都是个问题。
公元263年那会儿,邓艾打进了成都,说实话,刘禅手里头还有牌能打。但你猜怎么着?他干脆就不打了,直接投降,还给姜维发了命令,让他也别再挣扎了。
老将廖化啊,他跟着姜维一起去打过很多次北方的仗。而且呢,在这之前,廖化还跟着关羽去打过襄樊,跟着刘备去东边找孙权干架,后来又跟着诸葛亮去北伐。等到姜维开始北伐的时候,廖化也跟着去了。要说资格和经验,廖化那可比姜维多了去了。碰到大战的时候,廖化也能瞧出点门道来。
总的来说,姜维算是运气不错,在合适的时机碰到了合适的人。但说实话,就蜀国那时候的国力和兵力,就算是诸葛亮在世,可能也打不过曹魏,没法帮汉朝东山再起。除非曹魏那边的高层出大乱子,才有机会钻空子。大家对这事儿怎么看呢?
